汉唐中医倪海厦网站 倪师文章 倪海厦治痛风-甘草附子汤

倪海厦治痛风-甘草附子汤

倪海厦广告

广告

痛风的由来 痛风之病由来已久,西方医学认为尿酸过高导致沉淀物,堆积在关节中,故产生剧痛,主要症状,皮肤呈红且肿…

痛风的由来

痛风之病由来已久,西方医学认为尿酸过高导致沉淀物,堆积在关节中,故产生剧痛,主要症状,皮肤呈红且肿大,碰触不得,一般治疗就是止痛药,同时要求病人不可喝酒,以免痛风再发,至今毫无根治之法, 及预防之法。

中医认为过食甜味及油腻食物与酒是致病之因,并非单一饮酒造成。

脾主甜味,脾生油质以保持人体体温不外泄,脾与肾二脏的关系是相互制衡的,一旦过食甜味及油腻食物停积在体内过久,必产生酸味,而肾脏 受到脾脏的压力,无法完全把它代谢出体外,日积月累下来,自然累积关节中,饮酒只是一导火线,酒是挥发性的物质,一旦喝入体中,必然刺激血液循环加速,连带引起大量沉淀物进入循环系统,但因沉积的酸过多,无法正常运行,故产生剧痛,一般医师自然就以为是酒造成的,其实并不正确。

如何防止痛风?

要预防痛风的发生,由以上可知,必须少吃甜食,少吃油腻食物,自然无病。一旦得病,则是加强脾脏的动能,万不可用补药,及加强肾的代谢力,同时利用辛辣的药物来中和酸味,中医认为辛制酸,如此一来不但可以缓痛,且把多馀的酸味排出体外,只要记得以上的预防方法,即可保永不再发,喝酒再多也无此痛矣。

痛风的方子

用的是《金匮要略》中的甘草附子汤方。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经方解释

这个人呢,风湿相搏,骨节疼烦,在骨节关节里面,掣疼得非常严重,弯曲都不能弯曲,近之则痛剧,意思是你是医生的,你跟着病人说很疼,那你告诉我你哪里痛啊,你不要靠近我不要靠近我!结果你还没碰他,他就吓死了,因为碰到会更痛;汗出短气,就是指那个人痛得当然汗出短气啊,哪一个人痛得要死却还在微笑啊,对不对?因为痛得要死嘛。那这种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可以从方子里看到他身上有风寒湿嘛,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处方。

诸位看,甘草附子汤,这个炙甘草、炮附子、白术、桂枝同时出现了,桂枝呢,桂枝是祛风,把风去掉,白术呢是祛湿,除湿,附子呢袪寒。

所以你看哦,经方就是药简力专,有什么证开什么药,他不会开浪费的药在里面。

痛风是热症吗?

其实这个方就是指的我们现在的西医病名,即痛风和风湿,那又有学生问我了,倪老师!这个痛风的地方,那里面是风寒湿三个同时发生在身上,可是,痛风发起来后,那个膝盖关节以及脚外面都是热,滚烫的,红红的滚烫的,那不是热证吗?

所以就是为了防止你有这个错误的辩证,因此我前面一开始就跟诸位讲了,这叫做阳不入阴,看起来是滚烫的,你以为是热证,其实不是,而是因为风寒湿於阻其中。

痛风是阳不入阴

这里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比如说,我们正常人呢,阴阳应该是协调的,对不对?

那你现在风寒湿阻在骨头缝的中间啊,阴在里面阳在外面,阳要进去清理它们,但它们阻在那里不让阳进去,为什么?

因为风寒湿痹挡在骨节缝隙的中间很顽固,风寒湿与阳相博,阳被挡在外面而不断聚集所以自然生热和骨头缝隙的管道受压,所以只是局部红肿,因此你摸到痛风的外表面是烫的,但病人并没有身体发烧啊,这个就是所谓的局部之阳不入阴导致的。

阳不入阴的时候,那不是说全身性的阳不入阴,全身性阳不入阴那是阴实啊,那是病人得了癌症了,对不对!?

但他没有啊,他就是那个关节嘛,就那个关节是阳不入阴,那你摸他膝盖上面是痛的,膝盖是很烫红肿,烫的对不对?

痛风不能用凉药

那你说,老师,他热啊,如果你是这样的以为是热,去开寒凉的药,那就错了,比如你开寒凉的药下去,比如说你开那个黄芩啊,黄连啊,如果再凶悍一点的你去开一个石膏,而且你还对老师说,这个人汗出短气又很热啊,石膏应该大剂的下去啊?!

那我告诉你,一点用都没有。

因为石膏是寒性,所以你用寒性是在抵消阳热之力,你反而是保护了风寒湿继续潜伏在骨关节缝隙之中,这个效果只能是更坏,更痛。

因为它其实是真的里寒,你用药应该是能够助力到身体自身阳气清除风寒湿邪的力量才对,从而一起联合起来去共同将积久潜伏在骨头缝内的风寒湿邪驱逐出体外。所以说你要看准,临床上就是痛风,那诸位看过我上面的解释以后,诸位就可以再通过临床用药,就可以知道张仲景写得对不对了。

剂量如何把握

那接下来呢我们再讲这个方子的剂量应该如何把握?首先你如果在以后遇到痛风症的时候,通过识别确认,接下来你还要看他处方的剂量,仲景原方剂是炮附子两枚,白术二两,桂枝四两。我来解释一下:

你看原方子中,重用的是什么?是桂枝!再来是白术跟附子,附子,炙甘草跟白术的量是相等的。

为什么要重用桂枝?

那为什么要重用桂枝呢?

因为附子呢一定要碰到桂枝,才有办法进到我们那个关节里面去。附子本身不是入关节的,可是你如果说你没有加桂枝的时候,你光是开附子的时候,没有加桂枝的时候,附子是跑到关节里面去,可是没有办法全身性的游走,那往往我们遇到这个风湿,这个痛风的时候都是在四肢的末梢旁边,手掌、脚掌那边,离心脏很远,那你光是靠附子的话,没有办法瞬间到那个地方,附子可能会停在膝盖上面,或者停在髋关节上面,就不会到四肢末梢上去。

为什么要开桂枝加重?就是桂枝能行阳,行阳的时候把附子带到四肢的末梢上去,然后附子再跑到关节里面,渗透到关节里面去。这个时候白术加到里面,白术可以把关节里面的湿拿出来。

那这三味药在跑的时候,因为力量很强,所以我们用炙甘草,顾护到心脉,把心脏保护好,那心脏力量增强的时候,然后配合上桂枝,这时候把术附带到那个痛风的地方,所以你只要把桂枝重用就好了。

根据体格加减用量

但这时候还要看体格,如果病人体格很大,你桂枝用五钱,炮附子用三钱,白术用三钱,炙甘草用三钱,一剂下去,你说老师我这个药,他现在很疼,我们浓煎,5碗水煮1碗,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他需要,不要担心哦,到现在目前为止没有听过吃桂枝死掉的。

那个意大利人每天喝那个卡布奇诺还得加肉桂粉(就是煮卤肉用的肉桂),不会死的,那这个剂量一剂就中。但如果病人痛得要死,那你还在那边说,我先慢慢试着给他,你说:老师!我先能不能给他一钱两钱的用,人家痛得要死,对不对,不应该这样的,应该按照身体素质情况并参考原方之剂,用给人家,这样速度很快的,一两剂就好了。

微汗得解

所以我们再来看仲景的原话,他说四味以水六碗,你把六升当成六碗来煮,煮成三碗,一天吃三次,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再吃。就是,简单讲就是因为病痛还在那边嘛,所以他还在痛,心情不好,所以还会比较烦躁,因此病人除非痛完全解除掉,心情才会好,所以只要有烦,病还没有去,再继续吃就好了。

所以真正治疗痛风呢,就是这四味药,就结束了。那你如果说,不会用经方,那你用温病南派的药,真的是没有办法,吃了半天痛还在那边,而仲景的这个方剂是速度最快的一种药。

3个甘草附子汤案例:

1、风湿痛

《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骠骑使吴谐,以建元元年八月二十六日始觉如风,至七日,卒起便顿倒,髀及手皆不随,通引腰背疼痛,通身肿,心多满。至九月四日服此汤一剂,通身流汗,即从来所患悉愈。《谢映庐医案》高汉章、得风湿病,遍身骨节疼痛,手不可触近,近之则痛甚,微汗自出,小水不利。当时初夏,自汉返舟求治,见其身面手足俱有微肿,且天气颇热,尚重裘不脱,脉象颇大,而气不相续。其戚友满座,问是何症?予曰:此风湿为病。渠曰:凡驱风利湿之药,服之多矣,不惟无益,而反增重。答曰:夫风本外邪,当从表治,但尊体表虚,何敢发汗;又湿本内邪,须从里治,而尊体里虚,岂敢利水乎?当遵仲景法处甘草附子汤。一剂如神,服之三剂,诸款悉愈。

2、寒痹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6:26):单用本方治疗寒痹2例,西医诊断为慢性腰骶关节炎继发坐骨神经痛。其中一例已有十余年病史。均获治愈。作者认为,凡属风湿寒痹,即使没有汗出恶风、短气、小便不利等症,用本方亦可取效。

3、风湿性心脏病

《河北中医》(1986;6:45):某女,45岁。素患风湿性心脏病心悸短气、汗出恶风、关节冷痛、痛有定处、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弦。此为风湿相搏,日久不愈,邪从寒化。治宜温脾化湿散寒为主,佐以强心通阳。炙甘草5克、炮附子10克、白术10克、桂枝5克、茯苓15克。煎服。一个月后,心悸短气较前减轻,关节已不疼痛,下肢浮肿消失,小便正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所涉及药方,中医建议,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https://www.jingfangjia.cn/wen/64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