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仲景先师在伤寒论条文中提到: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以前初学的时候,不了解为什么半夏泻心汤与五苓散,明明药味组成南辕北辙,主证也差异甚大,
怎么会有先给泻心汤,之后痞证不解,需要用五苓散的情况?
半夏泻心汤的主证为:
心下痞满 可按 肠鸣 呕逆 会饿 下利或软便 稍臭 舌苔黄稍厚
寒热夹杂 虚实夹杂 有热 有湿 有痰 脾寒胃热的胃痛
五苓散的主证为:
小便不利,口渴,水入则吐,水眩,少腹满,舌苔白
可能有轻微怕风 也可能有发烧
大约六年前,有一个临床案例,才解决了这个多年的疑惑。
一对年轻夫妇,有小孩不满一岁,第一天小孩突然开始上吐下泻,小儿科医师判断可能是诺罗病毒传染,
因为西药疗效不佳,而且第二天妈妈因为照顾小孩换尿布等,也开始上吐下泻,所以希望中医治疗。
小孩因为阳亢,湿热比较明显、发烧、热利、口渴、上吐下泻,所以服用 葛芩连汤加上五苓散;
妈妈因为没有热痰、只有湿证的水逆、口渴、上吐下泻,所以只用五苓散。
第二天开始是爸爸请假照顾小孩,结果第三天,爸爸开始胃痛呕吐轻微拉肚子,可能爸爸外食多,肉类海鲜吃的多,所以热痰比较明显;
没有发烧,胃热脾寒,舌苔稍黄腻有痰象,所以是服用半夏泻心汤。
第三天以后,奶奶来帮忙照顾小孩换尿布等,结果第四天,换奶奶开始胃痛、上吐下泻、胃部胀气,所以是服用 胃苓汤 (五苓散加上平胃散)。
一家四口都有上吐下泻,但症状细节不同,辨证论治后,所用的药方也不同,耐人寻味。
经过以上的临床案例,才知道仲景先师可能也遇过同样类型的肠胃型传染病,在不同体质的人身上,可能出现半夏泻心汤与五苓散的差异症状,
所以将两方并列供后学者研习。再次感恩仲景先师与倪师……